旅游业反思行业弊端

信息来源:2003.06.25 大河报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次非典其实是将旅行社所有隐藏的危机和脆弱提前暴露出来了。非典使高速发展了20多年的旅游业有了一段空白的时间来进行调整和反思。

之一:旅行社不应养太多人

5月20日,国家旅游局和财政部决定暂时退还旅行社部分质量保证金,一旅行社负责人依旧心急如焚:“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当然是杯水车薪,但这笔钱最好能快点回到旅行社手中。否则,光是交付社保金就可以拖垮我们。”

事实上,在“空转”时期,“人”的压力已成为大型旅行社的最大负担。

据了解,旅行社平时的运营成本其实很低,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上。即使是停业关门,还是必须支付职工的最低工资及交纳相关的社会保障基金。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大型社每月要为员工支付的社会保障金在40万~50万元之间,而一般中等国有旅行社,这笔费用也在10万元左右。

在重压之下,员工实行无薪假期以及半薪是普遍的做法。“从国家稳定和尽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以国有资本持股为重的我们当然不能随意裁员,但企业毕竟是经济动物,经济不景气,必然会裁员减薪渡过难关。”一家大旅行社的总经理如是说。目前国内旅行社大部分都无法随着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企业经营,包括压缩开支、精简人员等。

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文君相信,经过SARS风暴,不少旅行社都会进行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架子不要太大”,即不需要养太多的人,只需培养一批核心精英负责经营,其余人员采取合同制的聘用方式,这样即使再遇到经济危机,企业的负担也不会太大。

之二:竞争不打价格战

据业内人士讲,以前旅行社纷纷以低价作为竞争手段,这样既不能保证消费品质,又不能保证合理的利润,最后就变成了没有资本积累——风险来临,一击就倒。

业内人士分析,SARS过后,旅行社会在经营方面进行重新调整,以追求最高回报,增强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是不再追求削价竞争,对旅游线路进行重新设计,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之三: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分工体系

另一个变化可能就是旅行社的定位和分工更加明确。目前全国1万多家旅行社,基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但在SARS风暴冲击下,许多旅行社开始思考目前的分工体系,发现“小而全”并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