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智源
从战国墨子的“墨守成规”到“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上)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邓小平是共产党人,一个老资格的共产党人。他以85岁高龄会见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开门见山地说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说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他的话是几十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并且很快应验。邓小平的先见之明在于他洞悉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他也是中国照搬苏联模式吃尽苦头的当事人。他说不能墨守成规,戈尔巴乔夫也许意识到了,然而,说时迟,那时快,戈尔巴乔夫还来不及稳住阵脚,苏联就因为日积月累的弊端而轰然坍塌,在列宁的故乡,在十月革命的发祥地,“墙头变换大王旗”,的确引人深思。
苏联社会固有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于:一长制,企业权力在上级任命的厂长书记手里;斯大林还认为住房不应私有,住房不是生产资料;经济管理体制是指令性计划;按劳分配简单化,等级加上平均主义色彩浓厚;超前消灭剥削;领导职务终身制;人治重于法治;高层干部腐败等等。
在中国,毛泽东在建国后就确定了计划经济的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1958年,中国轻率地发动“大跃进”运动,先是在农业生产上片面追求高指标,报刊不断宣传“高产卫星”,虚报浮夸盛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唯意志论大行其道,北戴河会议规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比上年翻一番,会后立即掀起一个空前规模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与此同时,其他工业、邮电、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毛泽东号召每个县出一个郭沫若……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吃饭不要钱,大办食堂,“一平二调”,张鲁的“五斗米道”似乎重现于20世纪50年代,“共产风”一刮,天下人大饿其肚皮。在“文化大革命”中,政治动荡,社会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