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社碎片
第二章 浪起东洋
四
石原莞尔等人的计划,不仅有军事行动部分,还包括占领满洲后,“新满洲”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详尽规划。其计划要点,是形成“满洲青年联盟——关东军——满洲国”的三位一体,制造一个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它综称《虎卷》,是仅仅由四五个人掌握的绝密文件。
《虎卷》刚刚形成,在东京,几十名黄埔军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向蓝衣社的历史迈出了第一步。1931年7月中旬的一天,“万宝山事件”所引发的东京风潮还在飙升,东京黄埔同学会又按照惯例,举行了一次聚餐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聚餐几乎没有联谊、漫谈、私人的成分。一个黄埔五期学生后来回忆,主要是“讨论此事件之前因后果与日本对华政策。参加的人数很多,发言也很踊跃”。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小规模的但严肃有力的会议。他们按照进入黄埔的期别,先后发言,低沉处泪流满面,慷慨处怒发冲冠。
这些黄埔学生,绝大多数来自长江流域的小城市、集镇、乡村。他们生长在破碎、蒙昧的晚清和民初,也生长在各种各样的乡土传说、人文遗产里,如《水浒传》、瓦岗寨的故事,曾国藩、左宗棠等近现代名人的事迹。前者浸染进他们的血液,使他们对“聚义”、会社,有着天然的亲近;后者则激励着许多人的志向抱负。
他们一般都接受过私塾教育,熟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又上了近代化学堂,进入黄埔,阅历着一个辛酸而热烈的大时代。在断裂、转型,同时黑沉得看不到前途的社会里,他们渐渐成为一群热血青年。
与大时代的“书生”不同,他们打过仗,流过血,见过死人堆,身上弥漫着硝烟味道,所以不清议、不空谈,敢想敢做,迅捷有力。分析了日本的人心民意、军方异动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中日之间,将爆发一场不可避免的大战。
可以想见,这场大战的结果,是山河破碎,国土沦陷。
这个会议的具体内容,已经随时间的流逝而永远湮没了。作为一群下级军官的聚餐会,它没有做会议记录。于是,会议的地点只是简单的“东京地区”,准确的时间已经无从考查。
至于会议所产生的结果,也只是“……这些黄埔毕业生确信日本很快就要发动一场全力的侵华战争……便选派了腾杰和肖赞育一起,于7月下旬返回中国,就这个迫在眉睫的危险向南京政府提出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