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访关林 拜谒武圣”系列之一 这里埋着一个英雄的头颅

信息来源:2003.06.26 大河报

提到关羽,举凡华人,无论老幼青壮,富贵贫贱,海内海外,没有不知道的。他是中国历史人物中最为各阶层人士熟知和敬慕的道德偶像。关羽一生实践的“忠义仁勇”已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衍化为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特质的文化形态。中国人对关羽的崇敬和信奉,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民族认同方式。正是三教并尊的关羽,把所有国人统一于一种精神,也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从道德意义上联系在一起。

提到关羽,不可能不提到关林,因为,关林是大忠大仁大义大勇的旷世英雄的首级安放之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精神”的存放之地。

末路英雄的归宿

乘车自洛阳市区出发,不过10多分钟,便来到了位于洛阳市南郊8公里处的关林镇,关林便在这关林镇里。在关林外迎候我们的关林管委会王治淮主任说,关林镇就是因关林而得名。

在关林大门外五六十米处,有三门道石牌坊一座,这是关林大型古建群入口的标志。该石牌坊造型质朴庄重,坊柱上有对联两副:“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长”;“诚则无贰无杂, 气也至大至刚”。

关林,简单地说,就是埋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这真是一种悲壮的面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受到整个民族敬仰的人物,竟落得身首异处,不能全身安息。

所有读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耳熟能详这样一段故事。

《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吴主孙权为夺荆州要地而袭杀关羽,但又害怕刘备起兵寻仇,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希望以此嫁祸曹操。曹操何等人也,这等雕虫小技,当然瞒不过他。曹操将计就计,以王侯之礼把关羽的头颅葬在洛阳城南。

关林的建庙史

三国之后,关羽逐渐成为朝廷黎庶普遍崇敬的忠义仁勇的化身。“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关林的创建是在关公信仰升温的基础上,在关林庙会的氛围中开始的。河南、山西等地乡民为建关林纷纷自发捐输资财,其中,洛阳嵩县、汝阳、洛宁、伊川等周边县乡的民众最为踊跃。

关林具体创建于哪年哪月,如今已很难考证。据关林万历二十五年《创塑神像壁记》载:“我皇上御极,屡勤忠义,以翊国祚,乃敕封‘协天大帝护国真君’,而元冢依然如汉制……不日,寝宫落成,西配殿工竣……于后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