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个人信用
6月19日,本报财经新闻版刊登了《银行个人信用谨慎起步》一文,许多读者打电话反映,现在个人信用问题太重要了,并非常想知道我们离个人信用还有多远,还提出了如何打造个人信用、让诚信变为财富、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通行证”等问题。为此,本报于6月24日邀请了部分业内人士,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现状令人担忧 信用危机蒸发财富
主持人:当今,人们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意识强了,但是,我们目前最缺的资源不是绿地、空气、矿产,而是个人信用。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交流一下个人信用的有关情况,请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孙祺然(广发行郑州分行信用卡部经理):目前,社会上个人信用及社会诚信问题比较严峻。来大河报社的路上,我看到沿途各种“办证”的广告不少;近段时间,仅郑州就打掉了几十个办“三假”证件的犯罪团伙。这些制假团伙的存在说明市场需求还很旺,我也到拘留所问过犯罪嫌疑人,他们说现在要求办假证件的人比较多,干这行基本不用考虑生存问题。由此看来,我们建立个人信用体系非常紧迫。
信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灵魂,诚信就是无欺。资料显示,因不讲信用,中国每年有3000亿元的损失,我认为远不止这个数字,有些地方政府对诚信管理不到位,给地方带来很大伤害。骗子行骗时也知道在一个地方表演骗术只能表演两到三遍,长期下去肯定要露馅儿。连骗子都讲变异的“信用”的规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建立信用体系的重视。
张树忠(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不讲诚信和信用肯定要付出代价。2001年,我们曾经搞过一个专业调查,全省截至2001年3月底,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有逃债行为,逃债金额高达250亿元,逃债形式多种多样,有破产、承包租赁、企业改制等等,特别是地方政府帮助企业逃避银行债务,造成了恶劣影响,最终使一些银行把河南划定为“高风险地区”,迫使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规模严格核查,几十万元的贷款不得不到总行去批。一个地区的资金发生流失,这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表现明显。大量不良资产发生沉淀,表面上看是占了小便宜,其实从后期及发展来看,是吃了大亏。
单六六(建业集团常务副总裁):如果个人没有信用,创业时不能从亲朋好友处筹来资金,也从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