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杂家

信息来源:2003.06.26 大河报

记得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邓拓生前曾热切地倡导新闻记者应该成为“杂家”,他30岁当人民日报社社长,曾撰写过几百万字的社论,是著名的政论家、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清史专家和书法家。由此联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老报人的作品,同样使人感慨。梁启超、邵飘萍、张恨水、郑逸梅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既是报人,又是优秀的作家,张恨水的时评,周瘦鸥、包天笑的小品与谈艺,郑逸梅、陶菊隐的杂札琐闻无不突出一个“杂”字,“除去记述某问题之理由见解外,其文词须具几分动人之魔力。”

翻开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朱巍先生的新闻作品集《魔风》一书,不由得引发了我的上述联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闻界涌起一股巨浪,那便是透视式、扫描式、全息摄影式的“深度报道”,涌现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在河南日报的记者队伍中,能够接二连三地推出这种“深度报道”的,朱巍算是佼佼者。1986年5月6日他发表在《河南日报》上的那篇深度报道《一家小厂的风风雨雨》,便反映了当时改革大潮中新旧体制互相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似乎是《河南日报》发表最早、最有特色、最具光彩的一篇“深度报道”,因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继这篇报道后,朱巍的这类成功的“深度报道”便一发而不可收,连续围绕“魔”字做文章,《魔市》、《魔球》、《魔线》、《魔风》、《魔券》等等发人深思的文章,无不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热点”和“难点”。这些作品在今天读来,仍然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改革之初那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是那么惊心动魄。而记者正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敏锐的触觉,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有人说,新闻报道是易碎品,容易时过境迁。而朱巍的这部《魔风》却因其文采郁郁和涉猎面的“杂”而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本书竟然囊括了“深度报道”、“批评报道”、“通讯”、“消息”、“现场新闻”、“人物速写”、“采访札记”、“评论论文”、“文学纪实”等10个侧面,搞新闻工作的十八般兵器样样娴熟,使我们这些后来的记者编辑不禁由衷地感叹,河南日报的老记者、老编辑们深厚的学养和可贵的敬业精神,令我们这些后生汗颜。一家媒体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