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社碎片

信息来源:2003.06.27 大河报

第三章 泪洒南京

(二)

“政府完全瘫痪了!”几十年后,腾杰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对南京的第一印象。高大的国民政府门楼还有气无力地阴沉在天穹下,但广漠的南京天地,似乎只剩下他们这三个渺小的青年。

1931年7月的南京,国民政府大院前门可罗雀,连哨兵都没有布置。深得望不到尽头的院子里,也只有寥寥几个公务员。他们或打着纸牌,或在办公室里翻检私人物品。一张张象征着权力的褐色办公桌、皮椅,都蒙着厚厚的灰尘。过往的那些大人物仿佛一下子消失了。这些裁决南京的人,此时都龟缩在各自的公馆里,或合纵连横,待机而动,或明哲保身,隔岸观火。没有人理会腾杰的警告。

接连探视过政府、军委会和党部后,虽然一无所获,但军人的韧性,使腾杰不愿死心。他们“立即开展对有关人士的访问”。这个访问,过程只有短短几天。8月初,他们“综合访问所得的结果,极为失望”。“国内对于即将发生的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几乎毫无准备。不仅是腐败落后,而且是四分五裂;特别是民心士气的消沉,已到了对时局的挽救完全失去信心的程度”。

结论虽然早已经在预料之中,但还是令他们“惊讶之至”。

警告任务迅速流产,访问也毫无结果。这个夏天,事实上已经有两个选择出现在腾杰面前了:是回到日本,对东京同学会简单地进行述职,而后由同学会做全盘统筹呢,还是继续留在南京,再等待一些机会、人物,或者干脆说是奇迹?

腾杰简单地选择了留下来。他要在南京等待着肖赞育的到来。

或者,他也在等待另一个人回到南京?那个比他年长20岁,经验丰富,让他有依靠感的军人?这个军人自然是蒋介石。他当时在南昌,指挥着对朱毛红军围剿的战争,并应对着来自两广、南京的权力挑战。

1931年8月煎熬般的日子里,腾杰和陈启坤就这样滞留在南京。不知道什么时候,陈启宇已经和他们分开了,回到了南京的应酬、清议、谈笑风生里去,而肖赞育的身影也迟迟不见。他们只有孤零零的两个人。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但就在这无声无息,几近令人窒息的时间流逝中,所目睹的天灾、人祸、分裂、消沉……这些景象,连同不久前在日本大街小巷所目睹的战争叫嚣与气息,都渐渐地压上了腾杰的肩头、心头。

这是沉重的国难,是一个青年军人对民族复兴的至诚的渴望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