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魔方

信息来源:2003.07.06 大河报

当土地终于被认定为稀缺资源而进入生产成本之后,短短十数年,中国就勃然兴起了一个耀眼的房地产行业,特别是近几年来,繁荣的地产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的贡献表现不俗。

直观的感受首数身边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疯长,钱多钱少的老百姓不用再耗费半辈子去“熬房”,只要你愿意, 买套商品房已不算太大的难事。另一奇观自然是这个行业制造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富豪,以至于只要有人递上名片,一看是房地产的,立马给人印象:这小子肯定是个有钱的主!

然而,最近为数不少的富豪却纷纷落马,成为“问题富豪”,媒体公开指出这些“问题富豪”的财富积累几乎无一例外都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看来地产富豪们的财富神话并非想象中那么曼妙神奇。也就在这时,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矛头直指国内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业内有人评价此举可谓“处处不留情,刀刀都见血”。

央行发威,山雨欲来,对地产界无疑是一场强烈地震,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不管央行此举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执行程度如何,人们还是再一次切实感受到了金融业对地产泡沫的警惕和恐惧。

事实上,与房地产关系密切的商业银行也有多样的看法。在本报邀请金融界人士进行的谈话中,有人透露中国房地产业的银行贷款投资量已达60%以上,现在实际上是银行在支撑着房地产的发展,“支撑”和“支持”是不一样的,如果资金链一断开,估计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很难再生存下去。

无独有偶,著名经济学者巴曙松博士在本期“时评”的撰文——《“经营土地”热潮的制度诱因》中提到海外媒体总结中国部分房地产界的富豪积累财富的基本流程是:低价获得土地——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套取资金——用套取的资金进行下一轮土地的运作。如此循环,直至资金链条难以支撑为止。

不论这样的观点听来多么刺耳,但不能否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房地产业现状的真实写照。由此看来,包括政府等监管部门绝不可忽视其中所蕴含的潜在危机,潘多拉魔盒看得严实一些才不至于带来灾难。梁廷耀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