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人抢救135米水位下的三峡文明
6月10日22时,三峡工程坝前水位达到135米。
随着水位的不断抬升,一处处古人留下的遗址、墓葬也被淹没水下,不过,这些记载古人生活信息的“地书”已经被考古专家细细地阅读,并通过文字、图像等手段永远地记录下来了。在这场长达10年的世纪考古会战中,长江两岸到处活跃着河南考古人的身影——
考古工作者从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决议的那一时刻起,就将另一项比肩于三峡工程的世纪工程——三峡文物抢救的神圣使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为了搞好文物保护,全国约30个单位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对库区的地下和地面文物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测和发掘。在这场中国考古界的世纪大会战中,一向实力雄厚的河南考古工作者当仁不让地出现在长江三峡两岸的山坡沟底。在河南省文物局的领导和协调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古建研究所、郑州市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文博与考古系、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等单位的上百名考古工作者冒酷暑顶严寒奋战数年,以手铲为武器,在三峡打出了河南考古工作者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的考古成果。
青铜宝剑光闪闪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河南考古的“领头雁”,抽调大批精干技术力量成立三峡考古队,奔赴三峡腹地,从2000年至2003年,对重庆市万州区马家溪遗址、巫山县秀峰一中墓地、丰都县庙背后遗址、石柱县观音寺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2001年年初,在发掘巫山县秀峰一中墓地时,记者曾到发掘现场采访,这个工地位于秀峰一中墙外,墓地散布在村子内外,到处是农民的菜地,到处是水坑、垃圾,条件非常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古工作人员包括几个女同志始终坚守在工地上。据工地负责人赵新平介绍,这个工地钻探了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533平方米,清理战国至两汉墓葬17座,出土文物130余件。记者在现场看到了出土的制作精良、保存完好的青铜宝剑,虽然长埋地下,依然锋利异常,当地考古专家称其为三峡考古中的佳品。其中5号墓内出土有鼎、敦、戈、矛、铙等精美文物,铜戈纹饰精美并刻有铭文,带铭文的青铜戈为巫山境内首次发现。具有巴人风格的铜矛纹饰与具有明显楚文化特征的随葬品一同出土,使我们得以欣赏到一幅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