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墓园的历史之谜(三) 守墓人的范家遗风

信息来源:2003.07.04 大河报

如今的伊川县,姓范的有1000多人,他们都是范仲淹墓园守墓人的后裔,大都居住在离墓园不到500米的许营村。如今专职的守墓人范钦忠是范仲淹的第28世孙,自从那个渎职酿成火灾的前任“退休”之后,他就一直守护在这里,如今守护范园可不单纯是他们范家的私事了,县文化局每月还给他发100元的工资呢。

我问老人,如今的墓园和他小时候记忆中的有啥不同﹖他说,最大的变化是树少了,现在还能看到墓园里碗口粗的松树柏树,但老人说,家谱上记载,明朝的时候这里栽了1000多棵松树和柏树,直到1938年,当地政府要收他们的税,他们不同意,家族决定到国民党中央政府去告状。为了筹集路费,家族的人就把墓园中的大树全伐了。范钦忠解释说,历朝历代留下的规矩,墓地周围划出的一片田地不用缴税,收获所得全部用来祭祀,所以当时的范氏家族才要告状,“结果状没告赢,树却砍完了”。伐树的当年又栽了一批,1960年架电线,又伐掉当电线杆子用了。现在这些树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种的了。

解放前,许营村凡是姓范的,家家户户轮流守墓,尤其是秋冬季节,黑夜白天都没有断过人,那个时节,一是为了防火,二是防人偷树。“谁来安排你们守墓?”我问。“族长啊!那时候,族长是整个家族的最高领导,所有大事都由族长决定。”范钦忠老人还告诉记者,至今许营村的范氏家族还有族长哩!

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按照当地村民的指点,在许营村里寻找范家的族长。万安山脚下的许营村,姓许的倒不多,姓范的占了七八成。村民告诉我,这族长既不是民主选举的,也不是“组织”任命的,完全是论资排辈,谁辈分高谁当,若是辈分相同,再按年龄大小决出“胜负”,当然是谁年纪大谁干。

远远看见一个农民肩上扛着个锄头,锄头上还挂着个篮子,从山坡上悠悠地走过来,旁边人说:“喏!那就是我们的族长!”我想象中的族长应该是一个白眉长髯、目光炯炯的老人坐在太师椅上,嘴上叼个烟袋、半天不说话、一副不怒自威的仪态。可走过来的这位大概有五六十岁,嘴角带着微笑,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

族长叫范迪贤,是范仲淹的第27世孙,完全是因为辈分优势走上了领导岗位。他笑着说,现在的族长已经是“徒有虚名”了,不过每年祭祀的时候多磕几个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