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智源

信息来源:2003.07.04 大河报

从当年“陕甘宁边区杀开一条血路”到办经济特区(下)

邓小平说:“看见了,我都看清楚了……”

25日上午,邓小平访问了深圳河畔的渔民村,这个村子,人均年收入2800元,每个劳动力年收入5970元,劳动力月收入439元。这时,陪同人员对邓小平说:“比您的工资还高呢。”

25日下午,邓小平参观了上步区深圳中航技术进出口公司,听取该厂关于电脑软件开发、发展智力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发展情况,参观了人和计算机下象棋的表演……

26日上午,邓小平来到蛇口工业区办公大楼,听取袁庚的工作汇报。袁庚说,办特区之前,蛇口是个人口外流外逃比较多的地方,办了特区之后,不但人员不外流了,相反,现在是人口回流,资金回流。几年来由客商独资或合资兴办了47家企业,其中30家已投产,10家盈利,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已超过澳门,蛇口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蛇口,邓小平视察了微波通讯站,而后到合资企业华益铝材厂和海上旅游中心参观,并为旅游中心题词“海上世界”四个字。

后来,邓小平走了,他去了珠海、厦门……

深圳特区的人们等待着邓小平的评价。在离开深圳到达广州后,邓小平题词了,表态了,特区的人们上上下下欣喜若狂,奔走相告。邓小平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回到北京后,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这次我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深圳的建筑速度相当快,盖房子几天就是一层,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那里的施工队伍还是内地去的,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赏罚分明。深圳的蛇口工业区更快,原因是给了他们一点权力,五百美元以下的开支可以自己做主。他们的口号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