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张二江”谣言带来的思考

信息来源:2003.07.04 大河报

尹冬桂,原湖北省枣阳市市长,因为涉嫌受贿6.6万元,去年8月30日被“双规”,今年6月25日在湖北省的一个县级小市宜城受审。在“双规”后,有关尹冬桂的一些传闻不胫而走,闹得满城风雨。传得最盛的,是她“曾与100多个男人有染”,“‘霸占’司机长达6年”,甚至被冠以“女张二江”的绰号。现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至少从目前掌握的种种证据来看,有关尹冬桂“曾与100多个男人有染”,“‘霸占’司机长达6年”的说法与事实不符。见7月3日《上海青年报》)

为什么会出现谣言?为什么谣言的着力点都集中在尹冬桂的生活作风问题上,而不是把她受贿6.6万元夸大为66万元?余秋雨在《关于谣言》一文中曾经指出:谣言的生命可分作造谣和传谣两段。即使恶性谣言的制造,在最初也可分为恶意明显和恶意不明显两种。这两种造谣方式哪一种更让人头痛?乍一看是前者,实际上却是后者。由于后者传谣的恶意不明显,起点模糊,也不排斥误会的可能,但由误会而发展成恶性谣言,一定包含着非误会的因素。当恶果产生后常能听到一堆解释,“误会,误会,真是误会”,这当然是遁词,结果谁都遁掉了,细查起来确实也没有一个人该负直接责任。于是我们看到:一群凡人,甚至一个好人,在不经意间酿就了恶,这种恶,人人都有可能参与,人人都有可能被害,既不知如何惩处,更不知如何防范,这样的造谣机制,实在可怖。

不过,还需反思的是专家的一段话:“领导干部腐败60%以上都跟‘包二奶’有关系,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在没有权威部门出来发布权威定论的情况下,这种猜测只会越猜越离谱。”在对于多次重大事件中“民谣流行”现象的检讨和反思中,我们可以看到:谣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出于求真的需要。大家对那些高出于自己视线的人物这种心情更为强烈。长久地仰视总是以不平等、不熟悉为前提的,这会产生一种潜在的恼怒,需要寻找另一种视角来透视。长期以来,官员的对外信息公开总是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民众除了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领导开会、视察等工作内容外,对于他们的其他信息几乎一无所知。这其实并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学的规律。在尹冬桂事件谣传的过程中,参与者包括了“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些中层干部”、“当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