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里觅佛踪”系列之二 释源祖庭辉煌两千年
2003年夏天的白马寺,赭红色的山门显示着一种庄重和威仪。2003年夏天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的到访,把2003年和一千九百多年前联系在了一起。
2003年的夏天,白马寺再次向人们证明了它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
2003年的这个夏天,也让人们记起了10年前的1993年。
1993年9月8日,印度总理拉奥一行到白马寺参观礼佛。白马寺海法方丈(已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翻译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和他本人题写的“中印友谊佛为缘”赠送给拉奥总理,拉奥总理也向白马寺赠送了一尊高1.50米的释迦牟尼青铜像,并欣然题词:
我非常高兴参观这座神圣的寺院,这座著名的寺院曾经是印度学者带着佛音初次到达中国的地方,这里是印中人民之间的一块伟大圣地,我们怀着印度人民的虔诚和深情向它捐赠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这将使到这里的佛教徒和观光者记起印中之间持续不断的密切关系。
10年之内两位印度总理光临,这当然是白马寺的无上荣耀。
实际上,在将近两千年的旅程中,作为释源祖庭,白马寺曾经拥有许多这样的荣耀和辉煌。
唐时白马寺规模空前地位尊贵 寺内僧众三千余人
2003年的白马寺,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唐代。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唐朝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朝代。它是一个极盛的朝代,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朝代,是一个恢弘大气的朝代。
正是在这样一个朝代,白马寺迎来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武则天这些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都曾大修白马寺。在多次大修之后,白马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地位也无比尊崇。
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全国后,曾下令在“交兵之处”建立寺刹。他又大力资助由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奘,设置译场,翻译佛经。
唐太宗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好皇帝,但是在晚年,他非常害怕死亡。佛法所提出的“三世”让唐太宗心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他很关注佛教。因爱玄奘之才,唐太宗曾亲自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宣扬佛法。他还下令度僧尼1.8万余人。唐太宗之后的高宗、中宗、睿宗都是佛教的忠实信徒。
武则天当政之时,更是大力提倡佛教,到处建佛像,修寺院。当时的佛教寺院可与宫室相媲美,极尽奢华。在武则天之后,唐朝的皇帝也大多信佛,其中肃宗、代宗还在皇宫内设道场,养了数百个和尚在里面早晚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