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取才到用才

信息来源:2003.07.07 大河报

前不久给《人民日报》学人论坛写了一篇短文,题名叫《从成才的“软”和“硬”说起》。那只是一篇千字文,涉及的层面当然极有限,单单是说了成才的两个渠道。

其实就这个话题,可以说一火车的话。一般而论,“成才”二字不是自家说了算,是需要社会承认的。承认到何种程度,你就在这范围里立定了脚跟。我们国家设立了“自学成才奖”,从中央到省、市、县各自都有个层面。可以说,这四个级别就是四个层次,是专门为“硬着陆”设计的,用心可谓良苦。但是,作为社会主题对才的知与认与任,还是照资格办事。

成才是一回事,选才用才又是另一码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说起选才用才的法子,真是难为了我们的社会,就中国而言,较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是贵族的一个小圈子的事。选是贵族选的,选的当然多是“自家人”——最放心也最需要(当然是他家族的)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这种沉闷的局面维持了几百年,慢慢地不成了。因为列国的纷争,各个国家需要人才。也就是说引进了“竞争机制”。这一引进不是谁、哪一国的君主情愿不情愿的事,而是它在中国能否生存,能否称霸的事,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需要。于是,在机制的导向下,庶民阶层的人才就参与了社会、政治。你可以看看《东周列国志》,那里头纵横捭阖活跃在社会最高层的精英人才,可以说光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哥儿几乎是没有。这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学术上更是体现得充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哲学景观也是和人才辈出同步进行的。

这样的局面被秦始皇以极快的速度扑灭了。很简单,这位“祖龙”不需要这些玩意儿,他只要他的王朝一代又一代“统”下去。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的统一那是进步,扑灭学术的百家争鸣毫无疑问是历史的反动。他定下的这个规矩无论善恶,一股脑地为后世帝王全盘接受,毫不犹豫地坚持了两千多年。

汉取才用九品官人法,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不是那么绝对的取才“定位”了,庶民中、自由民中有特殊才干的,也还有些引进——“引进”也只是做官,做官便是“一切”——官本位的基本制度把人才死死地卡在一个极狭隘的空间里,也把人才的发展趋向导进一个极窄的小胡同里——就这么一点引进,也还是导演出三国纷争的那样鲜活灵动的政治社会大剧目。

唐代的科举制度从本质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