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里觅佛踪”系列之三 千年名刹三生路
白马寺之前世 在坎坷中艰难前行
按照对宗教的世俗化理解,佛法无边,佛的力量广大无比。人们也许不会忘记,神话《西游记》里的如来佛,能够把一个跟斗翻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罩”在手中,他能解决天地至尊玉皇大帝都不能解决的难题。
然而,陪同记者的白马寺僧人释性斌认为:“很多人对佛法是有误解的,我们所说的佛教,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是佛陀的教育。这与中国的孔老夫子,有很多相似之处。佛教讲的是宇宙人生的道理。”
早在三国时期,佛教中人就认同儒家文化。《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载:孙吴时,康僧会即已宣称: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作为一种教育的佛教,同万事万物一样难免会有七灾八难。所以白马寺并没有永远生长在唐代的繁盛里。虽然是佛门圣地,但白马寺同样躲不过天灾人祸,是是非非。
在白马寺建寺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仅大的劫难就有东汉末、西晋末、北魏末、北宋末、金末、明末,共6次。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是个过惯了马上日子的人,他可不管你佛门不佛门。在对东都洛阳掳掠烧杀、极尽破坏之能事后,在把洛阳文明团巴团巴当作手纸随意丢弃后,安禄山并没有放过白马寺。
“安史之乱”后的一个秋雨之夜,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夜宿白马寺。面对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却满目断残、荒凉冷落、香火不再、破败不堪的白马寺,张继一时愁肠百结,心情悲凉,随即写下了《宿白马寺》一诗:“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此后不久,白马寺又遭受了另一次打击。会昌年间,唐武宗下诏废除佛教,山野招提和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所被拆除,10万僧人被迫还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官方规定西京留下4座寺院,每寺留僧10人;东京留下两座寺院;其余节度观察使所治州34处可以留下一座寺院。这一次行动中官方共废寺(朝廷赐名号的僧居)4600余所,强制还俗僧尼26万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官方还把寺院铜像用来铸钱,铁像铸成农具,金银像收归国库。
因为“释源”、“祖庭”的地位,白马寺幸免于难,但也走入门前冷落的境地。
宋代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下诏重修白马寺,并让翰林学士苏易简撰《重修西京白马寺记》以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