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还能走多远?
“团购”早已不是新闻,购车的有“团购”,越来越多的买房人也希望通过网络的方式集体买房,一方面可能会有“批发价”的实惠,另一方面又能保护自己的利益;许多开发商还主动提出“×户以上有优惠”、“24小时‘团购’热线”等,北京市有些项目通过“团购”买房的比例已经达到20%。但是,日前北京市某热衷“团购”销售的楼盘却突然宣布“以后不再接受‘团购’”,莫非“团购”之路出了偏差?
热衷“团购” 成功几何
从去年开始,一些楼盘时兴起集体买房的购销方式,买房人自发“联合”,与开发商协商折扣和具体的合同条款事宜。由于可以集思广益,几十份到上百份的购房款集合成巨大款项,无疑在与开发商“讨价还价”时占有一定优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团购”成功的例子却寥寥,毕竟其中涉及买卖双方的重大利益,最后要落到白纸黑字的合同中,谁也不会轻视。网络的普及激发了“团购”的旺势,网上经常会有“买××项目有想‘团购’的吗”类似的帖子,热衷“团购”者甚至在网上组成“团购委员会”,建立公共邮箱,有专人负责发展“团员”或聘请律师,组织得十分专业。他们认为,“团购”人多力量大,能给开发商加大压力,可以争取一些有利于买方的比较好的补充条款,增加保险系数。至于近来为何“团购”失败的情况开始增多,一位曾多次牵头“团购”的知情者道出个中原因:某些“团购”买房人已进入到一个误区,人多的确是力量大,但买房人不能过于自信,认为“开发商就该答应我的条件”,事实上“团购”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因为开发商肯定有一个承受底线,他们毕竟是要赚钱的商人,而不是慈善家,给他列出几十条上百条的补充协议条款,他就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这也是不少项目要么不接受“团购”,要么表面接受,却暗中对客户“个个击破、分别瓦解”,使“团购”不了了之的主要原因。
开发商心存苦衷
一般来说,刚开始促销的楼盘大多愿意接受“团购”这种新的购销形式,这相当于买房人在替开发商找客户,开发商不用花费那么多的推广经费和人力,即使多让出点折扣,加快了房子的销售进程,减轻项目贷款压力还是挺划算的。更有开发商表现得乐观而大度,表示鼓励“团购”是为买房人提供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听到大家的声音,为开发商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