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炎炎说三伏

信息来源:2003.07.11 大河报

7月16日入伏,表示气候进入今年最热期。伏,本意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于地下,也有人解为万物隐伏起来避暑。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也称头伏、二伏、三伏。谚语曰:“热在三伏。”这里三伏通常是伏天的统称(也有人认为单指末伏),表示一年中地球表层吸收的热量在三伏期间达到极多,是一年中气候最热的时期。唐代王毂在《苦热行》诗中说“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即是对夏至后烈日当顶垂照,大地灼热如炉情景的描写。

三伏由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确定,据说是两千多年前的秦德公最先提出的。干支纪日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头伏、末伏时长均为10天。中伏的长短由夏至到立秋间的庚日数来定,多数年份为20天,少数年份为10天。所谓庚日,即干支纪日中由庚打头的日子。

在干支纪日中有10个天干,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天数不是10的整数倍,这使伏天在每年中的日期并不固定,但初伏的起始日终与“小暑”有关。根据“夏至三庚便是伏”的规定,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而“小暑”离“夏至”固定为16天,所以“小暑”日起4~14天便是初伏开始的日子。因“小暑”长15.7天,所以初伏起始日总在“小暑”期间。今年7月16日初伏,26日中伏,末伏始于8月15日,止于24日,三伏天总长40天。 于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