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恩:与时俱进的实践者
赵明恩观点
■最重要的是人,竹林走的每一步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回头看竹林感悟最深的一点。
■竹林是点不是面,竹林可能就适合这样做,换一个地方,这种机制也可能失灵。
■竹林在两年前就着手搞股份制,估计今年年底就会全部结束,这也是与时俱进,是下一步竹林实现二次腾飞的契机。
“最重要的是人”
“最重要的是人,竹林走的每一步都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是回头看竹林感悟最深的一点。”六十有三的赵明恩聊起自己多年的感悟,神态笃定。
竹林起步是在1983年,大发展是在1992年。赵明恩和竹林是密不可分的,有人说,他就是竹林,竹林就是他,他的一切思想和活动,都是绕着竹林的。
20年前,竹林仅有3个小得“很不起眼的厂”,巴掌大的“望天地”一遇天灾颗粒无收。怎么办?为了这个“怎么办”,“我们开了7天7夜会,最后的结果就是要抓住人的思想,搞工业。我把竹林的能人分了分,大致有三种,一是党员,二是干部,三是转业兵。一般来讲,这些人接触人多,路子开,容易致富。但当时竹林2200口人,这三种人总共也只有100人,我就要先统一这100人的思想,带好这个头,闯出一条路。”
有了人就可以想方设法去各处筹集资金。资金筹回来,就要办厂,像竹林漫山遍野都是耐火材料,当然要就地取材,办耐火材料厂。可赵明恩却想得和别人不一样,他想为竹林建一个电厂。“竹林有一个11万千瓦的变电站,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郑州市供电局拿出900万元,我们投了600万元,这在乡镇一级是很少见到的。竹林再发展10年、20年,这方面也不落后。”
有效规避政策风险,从而使竹林实现惊人一跃,赵明恩可谓费尽了心思。
时间是1993年。“那一年,国家大压一批基础建设,下了一批项目。当时竹林已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征了108亩地。怎么办?到国外看看,就准备上中药项目,这才是中国的优势。由于项目小,投入就120万元,通过了,效果很好。”
赵明恩说,在竹林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难处有三,一是创业时期资金紧缺,二是竹林众生上市,三是竹林撤村建镇。“人,生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他笑着补充说。
看好竹林机制
赵明恩一生最为得意的是竹林有一个好机制。“竹林镇管理委员会是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