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墓碑上取款

信息来源:2003.07.13 大河报

这不是什么闲的无聊的游戏,而是一种无奈,一种十足无奈后产生的睿智。

这是怎样一种智慧呢?有消息说,美国最近出现了一种潮流,提款机不是装在银行里,而是装在死人的墓碑上,坟墓不再冷冰冰使人厌烦,而是成了能够取到钱的地方。那么它的始作俑者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据说,第一个使用了提款机的人是美国蒙大拿州牧场主古德斯,这个千万富翁在他的墓碑上安装了内置提款机,并立下遗嘱,声明只有其儿孙们才能到他的墓前提取留给他们的钱。这样提钱其实是没有什么新意可言的,古德斯的创意就在于,他规定每周儿孙每人只能来此取一次钱,每次取钱的数目不能超过300美元,过期不取,此周钱款作废。

这个办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现在许多美国老年富翁定墓碑提款机已经开始排队了。

简单地说,这些人无法忍受儿孙们的寡情,才会有如此对策。社会缺少家庭间温情的现实,使一些已经很习惯或者说适应这种社会的成员都不能忍受,他们不能忍受晚年物质生活的富裕而精神生活的贫乏,如果无儿无女倒也罢了,问题是儿孙成堆,却硬要遭此凄惨晚景,这在那些富人看来,实在是不公平。于是古氏就想到了要儿孙们到他的墓碑前来取款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种制度。

制定制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使一项措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古氏制定这项措施比别的措施高明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有制约力:你要用我的钱,必须乖乖地到墓地看我;更有吸引力:我不能多给你,一点一点地给,你就会一次一次地来看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励机制,有了这种机制,他的儿孙们就会不厌其烦地、风雨无阻地来看他。尽管他们是来取钱的,尽管他们在取钱的时候从心里骂这个老头想出这么个缺德的办法,但作为长眠在地下的取款机设置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来就足够了。人死如灯灭,你还能有更高的指望吗?

就事论事说,墓碑提款机的出现只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但这种进步无论如何不能满足人们的感情诉求。当同情别人成了学校课堂里课程的时候,当亲情友情需要用金钱来维系的时候,我们就很忧虑了,因为那些能在墓碑前装提款机的毕竟是少数富人,对于那些没有钱让子孙取的一般大众而言,还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们的子孙心甘情愿地去“探望”呢?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