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明码标价的误解
信息来源:2003.07.13 大河报
从7月1日起,《郑州市餐饮行业明码标价实施办法》开始施行,该市所有餐饮业经营者使用的老菜谱,被要求强制“变脸”。但是,这一规定却难倒了郑州的大小饭店,让经营者为难的,不是因为规定得太模糊了,而是因为太精确了。
归纳经营者的说法,起码有三种情况让他们想不通、行不通:一、餐饮业经营者出售的饭菜,并不仅仅是将主料、辅料混合之后的产物,而且很多时候,饭菜主料和主要辅料的重量并不是决定饭菜价格的唯一内容。二、有些饭菜主料和主要辅料的重量很难标明,比如“麻辣鸡头”,一盘8个,以数论价,可重量没法标,因为无法保证每个鸡头都一样大。三、有些菜主辅料成分比较复杂,比如“佛跳墙”,主辅料加在一起有好几十种,如果全标齐了,那菜谱不成书了?
商人是精明的,如果模糊不得的硬性规定让他们难以操作,他们就会改变或者模糊它然后再进行操作。想想看,如果郑州的这一规定具有强制性,那么商人们可能会采取具有较大弹性的办法来缓冲。比如,针对一道菜主料及辅料的重量,他们可能标出一个跨度较大的区间,从而给自己留出操作上的余地。
其实,餐饮业的饭菜价格已经放开,通过饭菜的重量对价格进行监控也就失去了基础。退一步说,如果物价部门真想在餐饮企业饭菜价格管理上有所作为,还应该采取具有柔性的模糊手段:与其要求标出菜品主辅料的重量,还不如要求其标出大中小盘的尺寸;与其要求标出所有菜品主辅料的重量,还不如要求其标出诸如“雪山飞狐”等菜品中关键的主辅料名称。
有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所以人们对价格问题特别敏感,明码标价因此成为时尚。但是,郑州要求菜谱中“严禁使用模糊字眼”的做法,显然是对明码标价的误解——如果不是为了推销一种新印制的菜谱,那就是不知道一个道理:模糊,有时是为了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