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开封

信息来源:2003.07.15 大河报

我出生在古城开封,长期在外的我常会找一些理由回家看看。开封和郑州虽然相距不远,但心里总觉得,我的根还在开封。

记得那是一个阴雨天气,带着儿子和妹妹还有她的女儿来到久违的禹王台。秋天的禹王台显得空寂、冷清,偌大的园子里几乎没有什么游人。是啊!谁会在这样萧瑟的天气里来自寻伤感呢?难怪刚才进门时,把门的老头投来疑惑不解的一瞥。

沐浴在纷飞的细雨中,这寂静和冷清仿佛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和放松。我如入无人之境,带着孩子们肆意地奔跑,追着、喊着、唱着、跳着——似乎只有这样,胸中的块垒才会随着叫喊飞出来。

踏着每一层青石阶,抚摸着每一块历尽风雨的石碑,仰望着大禹、师旷、李白、杜甫、高适的塑像,不由感叹,开封真是一块宝地啊!龙亭、铁塔、相国寺、繁塔、包公湖……每一处古迹让人一想起来就感到自豪;每一寸土地都深埋着圣贤的足迹;每一片天空都低回着智者的吟诵。好像一不留意,就会掉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市井中。这里到处都是文化,到处都是精神财富,让我们生生世世享用不尽。

像小时候父亲给我讲解的那样,我在大禹的塑像前给孩子们讲着先人的故事,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他们,让幼小的心田里种下爱的种子,爱社稷,爱苍生,爱我们生生不息居住的家园。

一回到家里,老人总会手脚不停地忙活,给回家的孩子摆上一桌丰盛的佳肴,然后笑眯眯地看着你津津有味地吃。朋友们听说你回来了,也会放下手中的事,三五成群地约在一起给你备好酒宴,多日不见的隔膜被一句地道的开封话一说,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席间,聊在兴头上,还会唱一出戏、吟一首诗、画一张画、写一幅字、讲一段历史故事……这种亲情和氛围会感染着你,温润着你,内心的皱褶在这里会得到舒展。你会发现历史文化古城的文人遗韵就荡漾在其间。还有许多人,他们可以不是书画家、戏曲表演艺术家,但是他们定期约在一起,你拉弦,他敲鼓,就唱起了西皮、二黄……生、旦、净、末、丑是应有尽有;平时有空,爱好字画的也会抹两笔,在家里张挂几幅名人字画,邀三两好友品着茶论说一番。在他们身上,那艺术细胞和文人情结,随时随地都会蹦将出来。其实,当这个家,那个家,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让艺术渗入我们的生活,让生活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