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热”并非坏事

信息来源:2003.07.16 大河报

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高校扩招等原因之外,就是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协调。在中国经济时报举办的“全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会”上,北师大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称,由于高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上多由政府控制和审批,使得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招到他们需要的高级人才。(7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

这让我想起这两年曾多次遭到人们批评的大学生“考证热”的现象。大学生考证目标多放在“外语、计算机、驾照”三大件上,还有诸如剑桥商务英语、托福、雅思等多种“洋证”上。一些大学生还报考了律师资格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生“考证热”是大学生功利化思想的表现,应该给“考证热”降一下温。但我却觉得,大学生“考证”是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对接的最有效的手段,更加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的就业形势的需要。

首先,“考证”能让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之间找到有效平衡点。当前的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某种脱节。单纯的高校专业基础知识存在着许多不足,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生们才通过“考证”来弥补高等教育本身的不足。我们知道,“考证”都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是在一定专业基础上的能力的提高。如国外的MBA培训,其培训课程设计本身就是依据实践对某一专业知识的补充,这种培训都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实践。

其次,大学生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的就业形势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法律等高层次人才已供不应求。未来的户口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将更为弱化,人才流动的空间将更为广阔。这样,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今后的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这种人才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学习型等等。这就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为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之一。大学生们在大学时期完成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要求的“考证”,必然会成为各类企业的抢手人才,能迅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

大学生“考证”本身也是一种新的“专业+技能”的科学施教模式,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中专业基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