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汛期降雨

信息来源:2003.07.18 大河报

今年6月21日以来,我国主要降雨带一直在淮河流域摆动,沿淮地区强降雨不断,导致淮河干流水位猛涨,为1991年以来最大的洪水。雨量分析表明,自6月21日至7月9日,淮河流域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多1~3倍,总雨量为近50年来同期最大。这与此前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有关。

副热带高压,是在南、北半球都存在的近似沿纬圈排列的暖高压系统。在夏季500hpa图上,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常分裂成若干个单体,其中位于西太平洋上空的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较大。气象上通常用500hpa图上588线作为副热带高压的边界,其围出的高压区即常说的副高。在高压区内东西向长轴线附近的风向分界线,称为副高脊线。

副高对它周围较小的天气系统影响很大,不太强的南下冷空气在它面前往往受阻,低气压绕它而行,甚至像台风那样强烈的气旋,也会受到它的操纵。在副高内部,由于空气下沉增温而晴朗无云,它控制下的地区常常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时间久了还会造成大范围干旱。但在副高北侧,通常是沿其边缘北上的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处,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因此每年夏季副高的强弱进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汛期降雨和干旱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按照副高一般的活动规律,每年春末夏初的4、5月份,原本位于北纬15度以南的副高脊线开始北移,华南沿海地区处在其西北侧,冷、暖气流在此相遇形成强降雨带,华南进入“前汛期”。到6月中、下旬,副高会突然北跳,脊线到达北纬23度附近,副高主体加强西伸,控制华东南部及华南,华南前汛期结束,转为晴好高温天气。此时起江淮、黄淮、华北、东北先后进入雨季,这标志着我国主汛期的开始。7月上、中旬,副高出现第二次北跳,其脊线在北纬30度附近逗留,江淮梅雨结束进入伏热。此时由于副高位置偏北,赤道辐合带得以北上,洋面上热带气旋明显活跃,登陆台风增多,华南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到8月下旬至9月初,伴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副高向南退缩,脊线回跳至北纬25度附近,我国主汛期结束并开始自北向南转为秋高气爽天气。于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