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龙门”系列之七 大美无言卢舍那

信息来源:2003.07.19 大河报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以外十几米就是悬崖,当时工匠们显然不能后退以观察佛像面部各处细节的安排,而隔伊河相望又嫌太远,且那时还没有望远镜之类的辅助工具。唐代的工匠们靠什么把佛像的表情雕刻得如此完美?卢舍那为什么成了中国古典雕塑的绝唱?

在中华文明的腹地,人类两大文明终于联合起来,打造出了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龙门石窟。

石头和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因人类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人类与石头年复一年,相互磨砺,渐渐地,“人猿相揖别”,人和动物分野了。

“人猿揖别”后,人类并没有忘记与石头的旧交:西方人喜用石头给自己盖房子,东方人喜在石头上给佛爷凿房子,并题记,并造像。

被雕刻、被信仰为龙门石窟大卢舍那佛的造像石,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那神态几乎就是“有情于天下”的盛唐气象。2003年6月25日,在卢舍那面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久久仰视。“这些沿河建在山上的石窟是文明的标志。”瓦杰帕伊对陪同的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说,“这些佛教石窟和精美的造像,形象地说明了印中两国的文化和精神联系。”

这精美的造像的确说明了中印两国文化和精神的联系。龙门造像尽管雕刻的大都是从印度来的神灵,但它们却大都是中国人的面孔,穿的是中国人的衣服,佛在龙门“入乡随俗”了。佛教源于印度,其建筑与构筑物有多个种类,石窟则是最古的形式之一。石窟本是僧侣的住处,后来发展成两种形式:“礼拜窟”与“禅窟”。礼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礼拜;禅窟主要是比丘居住的地方,但也雕佛造像。

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时所凿的阿旃陀石窟最为著名。之后,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如此一路走来,一路变革,到了河南——中华文明的摇篮与腹地,人类的两大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终于联合起来,打造出了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龙门石窟。

北魏(五世纪前后)、初唐盛唐(七世纪前后)是波澜壮阔的中国石窟造像的两大高峰,而龙门石窟是在这两次造像高峰时期由皇家亲自营造的,它所书写的,无疑是中国石窟乃至世界石窟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在我国,除云冈的昙曜五窟等造像外,由皇家直接开凿的石窟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