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郑粮机
作为一家隶属于传统机械制造行业的中小国有企业,郑州粮机的改制探索为当前的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范本。
站在修葺一新的厂门旁,郑州粮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粮机)原负责人侯建元轻舒一口气:从这个月起,他的职务将正式变更为河南金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河南金谷)办公室主任。
“我们是今年郑州市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的第一家。”他说。
看得出,变革使这个国企的老职工情绪亢奋。73.54%的国有资本悉数退出,民营企业河南金谷阔步入主,郑州粮机的重组无疑使置身局内的人们意识到: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再也不能失去!
但是这场变革谈何容易?从一个原属商业部的明星企业沦落为地方所属的“包袱”企业,虽经改制却无法回避“假改”的事实,郑粮机可谓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观念都比较陈旧。”谈起过去,侯建元不胜唏嘘。
“太阳已经落下山”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郑粮机此次资产重组涉及资产达6242万元,其国有资产净值257万元,已按有关规定上缴郑州市财政。重组过程中,报损、剥离不良资产1789万元,共涉及职工1000多人,这里面,在职职工675人,已有650名与郑粮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了经济补偿金,平稳实现身份置换。
这是一份“令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重组方案,“鸡肋”终于有主。然而在十几年前,有关方面、有关当事人绝对不会想到郑粮机会有今天这样的命运。
1960年,郑粮机建厂,成为国家粮食部(后又归属于国家商业部)7个部属粮食输送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靠的是“大树”,职工端的是铁饭碗,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福利待遇,郑粮机都要比地方企业“好上许多”。
好日子在1985年前后一去不复返。根据有关规定,郑粮机剥离“下放”,统购统销的指标也随之减少。“没了亲娘”的郑粮机出现了“断奶”饥荒。
老少爷们儿的日子一度还能“凑合”。
1990年,该企业进行了建厂以来的首次资产清查,结果发现,厂里早已是坐吃山空,整体出现负积累。1994年,郑粮机无奈改制:国有股占73.54%,其余股份为职工持有。人们原本希望能出现一个“励精图治”的发展局面,但是,现实情况是,“股份制”后的郑粮机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