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人的头脑读书

信息来源:2003.07.30 大河报

我是一个好读书的人,却不是一个好读原著的人,我全力实践着我的读书原则:用别人的头脑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很脱俗,四年的大学生活我都投入到练习想像力的实践中了,却很少读书,包括那时最流行的金庸小说。虽然金庸小说我一本都没有看,但我却也了解不少。除了故事情节外,对于人物性格,我也能从人性和文学的角度与人进行探讨。我是在胡说吗?不是。因为我看了陈墨和严家炎两位先生对金庸小说的分析和评论后,对金庸小说的写作技巧、思想深度等有了较深的认识。

评论一个人的作品优劣,陈墨和严家炎显然要比我认识得深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看他们的评论如同我用他们的头脑思考问题一样,实在是一举两得:得到了两位先生的思想,得到了金庸小说的精华。这远远要胜过我自己去一点一点地苦读金庸。倘若我也像师弟师妹们一样苦读金庸,我想我得到最多的只能是娱乐,而对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并不能客观的认识;对作品情节的设置和冲突与理想表达不能全面的认识;对作品中整体思想和文化的反映不能全面的理解。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使我只能局限在人物打斗的精彩、哥哥妹妹情感的得失、英雄悲剧的痛心上。但是,学会了用别人的头脑读书,就使我能快速地突破文化底蕴不足的局限。

用自己的头脑读书是一种小智慧,用别人的头脑读书是一种大智慧,特别是现在这个多编辑、多文化商人、少思想者的年代。

诸子百家的书难懂,没有关系,我看看那些文化商人们编辑的现代读本就行了。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就是我最好的导师。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读懂《道德经》,而我就可以用几天的时间读懂他们几十年得来的精华。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我读《吕氏春秋》,往往受到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使认知上受到误导而形成偏差,通过读《吕不韦的七十九个谋略》,使我对吕不韦的政治才能、治国思想、他与秦王的政治分歧、后人评价的非客观性等认识上得到全面的提高,让我看得更深更透了。我读《艺术哲学》也是采用看导读的方法。傅雷译的语言今天看来有些生硬,理解起来也难,而那些美学教授写的导读恰好成为我阅读的帮手。

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不是消磨时光。如何用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迅速地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