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负的礼钱
作为一个读古人书长大的中国人,我十分崇尚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当然推崇。人人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相互交往,相互往来。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古人还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的交往贵在志趣相投,贵在真诚。可是,现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却都变了味,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非金钱无以交往。似乎只有金钱才能成为人际间往来的通行证。笔者身处一省级重点中学,也算是一个文化人聚集的单位。全校领导加同事近四百号人。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始作俑者是哪位先生或女士,无论本人或者家庭成员有点什么喜事或悲事,都要将全校同事个个邀请到位。名义上说去凑凑场合,同喜或者同悲,实则是让你去送礼。当然不是送点什么小礼物,而是送银子。而送礼少则五十元、多则一百元、两百元。
有了先例,便自然会有仿效者,非但如此,近几年来,效者如流。虽然没成文,不算制度,但似乎比什么制度都执行得好。后来者但凡有点什么事都要向一个个同事发出邀请:大至本人婚娶、生日,儿女婚娶,以及老父母过世,小到家人生日,孩子出生、满月等等。都要请,不发请柬也要当面通知。
也难怪,人家先前已送了银子出去,当然也就想收回来,有赚头更好。
可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收礼者欢乐,送礼者却悲愁。前一个月,单位里每天有人请,每天五十元、一百元地拿出去,一个月下来粗略估算,竟送出去两千元有余。笔者月薪一千五六百元,在当地也算不低了,可一个月送礼就不够。
不去吧,人家是当面请了的,那显然是不给人家面子。天天一起相处,心里总难免有个结,日积月累,同事关系肯定问题多多。倘若领导邀请,更不能不去,而且少了还送不出手,至少得跟上形势(给领导送礼一百元起),要不然到时给你一双小鞋穿,那日子可不好过了。再说,而今实行教师聘任上岗,随便给你找一个理由让你永远下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不,前天,一中层领导在一个集体活动中打着哈哈说,本人周末满四十,特邀大家扎扎场子,希望早点来啊!领导一声哈哈,却苦了如我一般的小老百姓。月底了,家里仅剩下几十元买米的钱,看来这个月又得去借债了。
回家对老婆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