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衣社碎片

信息来源:2003.08.04 大河报

第十八章 暮气沉沉肖作霖在《复兴社述略》里谈道,随着这年秋天的到来,大批地方土豪、基层官吏拥入组织,把持了一个个地方支社、分社,许多基层组织都已经沦落为这些人的“私人势力”。

贪污敲诈、组织涣散之外,更严重的是复兴社的“卖官”现象。一个原成员在回忆文字里,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谈道:“由于河南复兴社的势力极为庞大,乡镇长、保安队长,甚至县长等职务,在一些地区只从复兴社分子里选拔。一时之间,成为复兴社各级组织的书记,成为一本万利的买卖。花费几百元、千把元,成为支社书记后,就可以放手搜刮地皮了。在河南,这几乎是半公开的秘密。”

1936年冬天到来时,随着第二次大军训的结束,蓝衣社的成员扩张到50万人。但它藏污纳垢,暮气沉沉。连朝天宫的大部分人员都意识到,他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这年冬天,在遥远的西北,正酝酿着一个重大事变。它为蓝衣社的最终落幕敲响了丧钟。

当年夏秋,随着“西北剿总”的成立,蓝衣社的人流更像蜂群一样地拥进西北。“蜂群”里夹杂着刚刚撤出华北的曾扩情、蒋孝先、关麟征。原华北政训处几百人马,宪兵三团的几千人马进驻西安;关麟征一万余人的部队进驻宁夏。冬天到来时,别动队公秉藩特别支队约四千人也开赴到西北。

“西北剿总”组成后不过三个月,蓝衣社以“浙江派”为主体,在西北、河南汇聚了数万成员,控制上万警察、“十万民军”和十余万精锐部队。作为一个微缩版本,“政训、特务、宪兵、警察、别动队”,蓝衣社的五大势力,西北已应有尽有。在朝天宫组织涣散、暮气沉沉时,蓝衣社的活动中心,已从长江中下游区域转移到了黄河的源头。

这个转移,就发生在史沫特莱认为蓝衣社对西北还“鞭长莫及”的时候。

史沫特莱的西安生活,开始于1936年初秋。那个鲁迅的“特殊客人”,委托人帮她“在西安十五英里以外的临潼华清池,安排了一个工作休息的地方”。她看到了一个动荡、酝酿大事变的西北。不久她记录道:“……十月,有三个刚到西安的学生被蓝衣社特务分子绑架到国民党省党部。少帅派部队冲进省党部放了那三个学生。这类事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风暴前奏。”

随后,12月初,她被驱逐到西安城里去了。“一小批身穿国民党中央军服的青年军官,出现在临潼华

...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