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的“类休眠期”

信息来源:2003.08.06 大河报

美国科学家在肝病的治疗与研究当中发现肝炎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有“类休眠期”。这时的肝炎病毒复制模板cccDNA深深地隐藏在肝细胞核内,几乎无复制即处于“类休眠”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肝炎病毒,可能因某种原因诱发而“复活”,从而对肝脏造成更大的危害,这种病毒的变化,是在人体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旦症状出现,病就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

美国华纳制药公司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根据这一发现,组织数十位医药学专家,依照“细胞的程序性死亡与再生”的理论,经过8年研究,探明了一种能加速病体细胞死亡、健康的细胞再生、刺激机体打破免疫耐受、产生免疫应答的活性因子-Ie肝脏激活素,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开创出“华纳迪托斯”二合一定向组合疗法。该疗法的最终作用是使机体免疫系统井然有序、互动平衡,清除乙肝病毒,恢复肝功能,促使抗体形成。

目前,全国肝病健康教育协作中心正式启动。为做好河南的肝病健康教育工作,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中波657千赫、调频95.4兆赫,每天8:30~9:00)开通了肝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免责声明:本网站报纸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冀ICP备2021005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