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地球还在转 《七律·长征》就会万古流芳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突破蒋介石的围剿,保存实力,中央红军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大转移。途经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等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中央“最高三人团”做出大转移的决定时,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已被解除,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没有参与军事决策的资格,他不知道随军转移的名单上没有自己。贺子珍回忆当时的处境说:“由于王明路线的执行者给毛泽东加上的种种罪名,一直到长征时都没有勾销,在离开中央苏区前,任何人都不敢同毛泽东说话,他也不去找任何人。” 伍修权后来说:“如果毛主席最终被留在苏区,结果就难预料了。我们党的历史也许会成为另一个样子。”伍修权是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最高三人团”决策时,他在场,可见“李德、博古最初留在瑞金,不让毛泽东随军转移”的说法是可信的。
从遵义会议开始,毛泽东由长征的跟随者变成了长征的指挥者。中央红军在385天的征途中,平均每天奔波70多里。其间与围追堵截的数十万敌军作战380多次,历时一年多,谱写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军事传奇。1935年9月下旬,红军到达甘南小镇哈达铺时,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陕北确有革命根据地,觉得那里就是红军的希望所在之地,决定去那里落脚,10月如愿抵达刘志丹开创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诗兴大发,在给红军干部大会讲话时,即席吟诵了这首空前绝后的史诗——《长征》。
《长征》是世人看到的毛泽东的第一首七律诗。1965年7月21日,毛泽东在给诗友陈毅元帅的信中说:“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我倒觉得,这首《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是他反映长征的5首诗词中分量最重、意义特别深远的传世之作。只要人类的文化还存在,这些惊过天动过地的划时代的史诗,就不会因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变化而磨灭。
在谈到自己长征题材的几首诗词时,毛泽东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